官宣!大湾区有2个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
2024-04-24
[摘要]  近日,国家统计局出版了纸质版的《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以下简称“七普分县数据”,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城市的人口规模排名。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中国全部大城市(共计105个)的名单,包括21个超特大城市和84个大城市,分别给出了该城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规模等级和城市类型。  大湾区内地9市里面,深圳、广州是超大城市,东莞、佛山是特大城市,这跟它们的GDP水平也一致。 

  近日,国家统计局出版了纸质版的《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以下简称“七普分县数据”,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城市的人口规模排名。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中国全部大城市(共计105个)的名单,包括21个超特大城市和84个大城市,分别给出了该城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规模等级和城市类型。

  大湾区内地9市里面,深圳、广州是超大城市,东莞、佛山是特大城市,这跟它们的GDP水平也一致。

  而7个超大城市,都出自这三类城市:直辖市(上海、北京、重庆、天津);计划单列市(深圳);省会城市(广州、成都)。

  而14个特大城市中,除了大湾区的东莞、佛山是地级市,其它都是省会城市(武汉、西安、杭州、南京、沈阳、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和计划单列市(青岛、大连)。不得不说,东莞佛山真能打,简直是地级市之光啊!

  根据今年5月31日发布的《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到2025年,广州常住人口约2100万人 。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1867.66万人,户籍人口985.11万人(含离穗半年以上人口55.33万人),来穗常住人口937.88万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广州常住人口增加597.58万人,增长47%,增量位居全国第二位。

  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户籍人口约112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6%;常住人口约210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7%;人均预期寿命达83.6岁。

  这意味着,与2020年七普数据相比,广州在“十四五”期间还有232.34万人的增长空间。

  今年5月份,深圳发布的最新统计公报披露,2021年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768.16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556.3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1.5%;常住非户籍人口1211.77万人,占比为68.5%。

  根据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深圳常住人口数量为1756.01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增加了12.15万人。

  据悉,过去10年,深圳新增了700余万人。一方面,发展到当前阶段,深圳自身也在有意识地平衡人口增长与公共服务配套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这 10余万的人口增量背后,仍然可以发现不少关于深圳人口的亮点。

  今年3月份,据佛山市统计局消息,2021年末佛山常住人口961.26万。10年增加近200万人!全市超七成的常住人口集中分布在南海区和顺德区。

  2021年末,佛山常住人口961.26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9.38万人,增长9.9‰,增速高于全省,比2020年略有回升。

  数据显示,2021年,东莞常住人口1053.68万人,比2012年增长14.0%。人口数量上的突破,既是城市吸引力、地区发展活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经济实力的写照。

  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升级“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推出“技能人才之都”品牌,吹响“是人才、进莞来”的引才号角,人才总量大幅提升,加快打造大湾区人才聚集新高地。

  长期以来,东莞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外来劳动力数量远高于其他城市,青壮年人口占比较高,相对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促进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连年攀升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东莞实施百万劳动力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累计推动164万人次提升技能学历素质,东莞技能劳动者增至125万人。

  为加快推动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东莞制定了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发布了《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以及出台“技能人才之都”2.0版“1+8”政策,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发展前景、服务配套和人文关怀,计划三年引进6万创新人才、50万本科生,努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大湾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去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曾印发《广东省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

  该《方案》提出,完善落户机制。落实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的有关政策,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探索居住证互认制度,在除广州、深圳市外的珠三角城市率先探索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相衔接,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较多地区的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同时,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考虑常住人口等因素,分解下达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等。

  本刊文章及图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刊发表文字、图片作品并不代表本刊立场观点/部分采用稿件因故无法联系作者,如有侵权请移步后台联系删除。